1847年2月,来自福建鼓浪屿的文人林鍼(zhēn)应美国方面的邀请,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担任中文教师。在1849年学成归国后,他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游记《西海纪游草》,其中特别详细地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电报技术。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道:在美国的街道上,每隔百步就竖立着两根高大的木杆,木杆之间横架着闪闪发亮的铜制电线。美国人将文字编成特殊的电码,通过电报机进行快速传递。在电报站里,收发两端都有专人负责操作,只要发送端一动,接收端立即就能知晓信息内容。这种神奇的技术不受政务限制,瞬息之间就能将消息传递到万里之外。
时光飞逝,20年后的1869年,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大清总理衙门首席大臣恭亲王奕訢递交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函。信中反复强调英国电报公司在中国铺设电缆的必要性,并要求清政府开放相关权限。经过长达数月的反复交涉,清廷最终勉强同意了英国的请求,但奕訢亲王特别强调:英国只能在海底铺设电缆,且电缆的终端设备不得登陆中国海岸。1870年6月,嗅觉敏锐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也看准了这个商机,迅速成立了远东分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并以重金租下南京路5号的一栋洋楼作为营业场所。 1871年,野心勃勃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不顾清政府的明确反对,强行修建了一条连接香港、上海和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缆网络。更令清廷震怒的是,该公司擅自将其中一段线路延伸至上海公共租界内。自此,上海的外国商人和部分中国商人开始能够接收来自欧美的电报。1873年,在法国巴黎经营船政贸易的华侨商人王承荣,在长期接触西方科技后,潜心研究电报技术。回国后他立即上书朝廷,恳请清政府自主发展电报事业,可惜这个富有远见的建议被保守的官员们断然否决。 当时的清政府高层普遍认为,若允许电报线路在中国境内大规模铺设,必将破坏大清的龙脉风水,尤其是作为京畿辅之地的北京城,更是绝对不能出现这种奇技淫巧。然而,历史发展的车轮终究无法阻挡。1874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再次无视清廷禁令,私自架设了从福州泛船浦码头至马尾罗星塔的电报水线。面对既成事实,清政府不得不在1876年与大北公司签订协议,由福建通商局出资收购福州段的电报线路,将其改为官办。 但令人忧虑的是,作为政治中心的京津地区依然没有开通电报服务。这让力主洋务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心急如焚。为了向朝廷证明电报的优越性,李鸿章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试:他同时派出6匹最快的驿马和一封电报,让它们比赛传递从天津到大沽的军情(全程约40公里)。李鸿章亲笔写下密鸿巧辰四个字作为测试内容。结果毫无悬念——当驿马才刚出发不久,电报信号就已经抵达大沽。但忠心的驿夫不敢怠慢,仍然快马加鞭赶路。最终,在累死三匹骏马后,驿夫才得知电报早已送达的残酷事实。这个实验生动地展现了传统通讯方式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巨大差距。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